2016年8月25日

時隔多年的新電腦!

組了一台新的電腦!

真是好突然啊。現在回想起來,我最開始好像只是想要換塊新的顯卡,但後來發現一來我的機殼根本塞不下現在的中高階長顯卡,二來是我的電源供應器也沒有現在的顯卡需要的8Pin電源。

接著一如往常的在峰廻路轉的各方考量、折衷與衝動(汗)之下,最後竟然組了台完整的新電腦出來…@@ 回頭一看,我上一次大幅更新電腦配備已經是五年前的事,而上一次完整組裝一台新電腦更是八年前的事情了!!



這回一口氣敗回來的一堆電腦零組件!



機殼是我考慮了相當久的一個項目,總覺得現在的電腦機殼的外型一個比一個炫(中)砲(二),要找外型比較中規中矩一點的反而還比較困難一點…考慮到外型及需要有裝得下長卡的空間等因素,最後選擇的是Cooler Master的N500。



除了內建的前後各一顆12CM風扇外,上方也可以再裝二顆12CM風扇(或者是水冷排),下方還可以再加裝一顆12CM風扇!在散熱方面可以說是有十足的擴充性。還善用(?)空間做了個小小的置物空間在上面。



背面上方可以看到給水冷系統接水管用的孔洞。



側面。內部空間相當寬敞,硬碟和光碟機等幾乎都是免螺絲設計,徒手就能輕輕鬆鬆裝上。電源供應器是擺在機殼的下方,這似乎是目前機殼設計的主流趨勢。



拆開前面版。我買的其實是N500豪華板,所以一邊側板有透明視窗,而前方的USB插槽也四組都有完整做出來。



機殼附屬的一堆螺絲等附件。左邊那八條是裝設3.5吋硬碟用的滑軌,免用螺絲直接卡在硬碟的螺絲孔,就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硬碟推進固定在機殼的組裝位置上了。



主機板的廠牌我依然選擇了熟悉的技嘉,考慮到實用性及價位後,我選擇的是H170-D3HP這塊算是中階定位的主機板。



主機板本尊及附屬的擋板、SATA排線等。



輸出入埠。比較特別的是有二組USB3.1插孔,一個是一般USB(紅色那個),另一個則是TYPE C型的。



也不知道是怎麼興起的趨勢,現在各家的主機板都會強調音效部分的電路有特別區隔開來,以保持音效輸出的純淨,然後在分隔的線路上還很喜歡加上LED燈!?等組裝起來再來瞧瞧吧。



這回終於不再採用AMD的CPU,改投向Intel的懷抱啦!>o<

其實一開始想買的是i5-6400,但後來發現稍高一階的6500也只貴了幾百塊,運作頻率卻整整比6400高了500MHz…最後還是決定買6500啦。



CPU本尊及原廠風扇。原廠風扇小小一顆,也不知道夠不夠力?不過仔細想想,在半導體製程不斷的精進之下,CPU在效能提升的同時,功耗其實反而是下降的,在不超頻亂搞的情況下,似乎也不見得需要多大顆的散熱器了啦



驗名正身,core i5-6500!

說起來我好像一直都是用AMD的CPU耶,上一次用Intel的CPU應該是Pentium 75(!)時代的事情了…



雖然這似乎不是什麼新設計了,但我還真是第一次看到沒有傳統「針腳」的CPU呢。



電腦主記憶體也邁向DDR4的時代啦!



一次買了二條金士頓的DDR4 2133 HyperX 8GB,要組成16GB雙通道。

雖然一度考慮過2400甚至2600,後來還是決定以穩定為優先,選用了標準規格的2133。



電源供應器買的是全漢的黑爵士X 550!

除了機殼之外,電源供應器是我考慮了最久的一個零組件,因為在爬了不少文之後,發現幾乎是每一家廠商或多或少都有災情傳出來,都有人在批。考慮比較了很久, 最後才選擇了這顆似乎還沒有看到什麼負面消息的黑爵士X。



本尊、電源線及螺絲。



外殼貼紙上寫有詳細的規格。



除了最粗的主電源線外,其餘線材全郭是做成易於整理又比較不佔空間的扁排線。



由於原本使用的Win10授權被綁定在原本的電腦上了,想要合法的使用Win10,也只好花錢購買正版囉。考慮到未來更換電腦時的需求(雖然不知道又是幾年後的事了XD),多花了一點買了可以轉移到別台電腦的完整版,而不是便宜卻會被綁死在單一台電腦上的隨機板。

…要是早個一、二個月就決定換電腦,那就可以直接免費升級,不必再花這筆作業系統的錢了說。



Win10盒裝版的包裝盒意外小巧啊。打開包裝一看,那個視窗縷空設計,還有序號卡上畫的鑰匙圖示,讓我不得不會心一笑呀:)。



盒裝軟體放光碟片的時代過去了!現在是直接附USB隨身碟的時代!!

不過這裡面裝的還是7月份年度更新之前的舊版本,打算用官方工具把它重新製作成最新版本的安裝碟時才發現…這個USB碟居然是唯讀的啊啊啊!不但裡面裝的是舊版本,還連拿來當一般的隨身碟用都不行,真的是有夠小氣啊。

後來還是拿自己的USB隨身碟重新製作了最新版本的安裝碟了。



另外還買了一個3.5吋設備轉5.25吋的轉接架。現在的機殼似乎愈來愈少有3.5吋設備的開口了(畢竟它原本最大宗的用途是3.5吋磁碟機),偏偏我就是有一台3.5吋的內接式讀卡機要裝,只好用轉接架把它轉成5.25吋,才能裝在光碟機的位置上了。

除了一台3.5吋裝置外,這個轉接架還可以額外再塞二顆2.5吋硬碟進去,相當的實用。



這個似乎是買機殼時額外送的東西,閃亮亮的LED燈條!除了讓電腦主機看起來更炫(中)砲(二)之外,好像也沒什麼實際用途了…

======
開箱到此為止,接下來就要開始裝機啦!



主機板附上的小工具,可以把原本零散的機殼面板各接頭整合成一個大接頭,相當實用。



把必要的電源、主機板、CPU、記憶體等裝上,姑且先開個機瞧瞧!



這就是音效區塊分隔線的LED燈發光時的模樣。除了恆亮之外,在BIOS裡還可以設定成緩明緩滅循環的呼吸燈模式,以及會隨著音效輸出的節奏跳動的節奏模式!個人是偏好呼吸燈模式啦。

如果是更高階的主機板,似乎還可以設定成各種不同的顏色,讓你的主機板變成七彩霓虹燈!XD 不過話說回來,是剛好我的機殼有透明視窗側板,不然這燈光效果封在機殼裡根本看不到嘛。



看到這可以用滑鼠操作,還能切換成中文顯示的BIOS畫面, 先前只用過傳統BIOS的大叔我看到了時代的眼淚…



連硬碟、光碟機等通通組裝上去。由於機殼設計成側板之間還有些空間,所以線材可以塞到主機板的後方去(俗稱的「走背」),前方看來真是乾淨清爽啊!



不過背後就‥(汗 後來還有再稍微理得更整齊一點點啦, 不然一大堆電源線硬塞在一起,其實是也有點危險性的。



於是乎,我的新電腦就這樣組裝完成啦!!一開始還沒發現,後來才曉得機殼內建的前風扇還是有LED燈的發光版…



順便一提,那個LED燈條接上電源之後真的超閃亮的啦!不過才接不到一分鐘就熱到有點燙手了,發熱果然是LED燈具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啊。

有沒有注意到?上面這樣一路開箱、組裝下來,好像少了什麼…沒錯,正是少了我最初目標的顯.示.卡!!其實是因為預算有限,決定先把要裝中高階顯卡的必要環境先準備好,等將來有機會有需要時再來買顯卡吧。在此之前就先用CPU內建的顯示功能就好。


=====
由於硬碟、光碟機等還是延用原有的配備,通通裝上之後試著直接開機看看,有點意外的是可以直接就這麼進原本的系統耶,雖然理所當然的變成了未啓動狀態,但除了某些個人化選項無法使用外,基本上是可以照常使用的!但是過了一、二天,畫面右下開始出現了提示未啓動的浮水印,看起來有點煩人,所以我還是決定要來重灌啦。

話說回來,現在要重灌作業系統還真是簡單,由於許多檔案甚至是設定都已經雲端化,要重灌其實也已經沒有多少東西得事先備份、事後還原了。系統重灌完、裝上硬體驅動程式,再把自已常用的應用程式一一裝回去…只花了半天左右的時間,就把系統恢復到自己習慣的使用狀態了。

裝了新電腦,當然會想要試試效能上到底增進了多少囉!



很粗淺的用PassMark在裝新機的前後各測試了一次,舊電腦當時跑出了1866.9分,而新電腦則是來到了3136.2分。

單就測試軟體跑分而言,新電腦的分數理所當然的有大幅度的提升。不過就實際使用而言,老實講並不是很能感受到硬體有大幅升級過耶。畢竟以一般上網、看影片等日常應用,現在的電腦早就效能過剩啦。

而如果是遊戲的話,由於用的是CPU內建顯示核心HD530,雖然效能還算不錯,但也只跟舊電腦的ATI 5750獨顯相當或者稍強一點點而已,玩遊戲其實也感受不太到效能的提升啊。話說回來,內建顯卡的效能可以跟5750相當, 其實也已經有夠猛啦,人家5750當年好歹也曾經是中階的卡王耶!


======
萬事俱備,只欠顯卡。接下來就看哪天會不會突然腦袋不對勁,或者剛好遇到有廠商在跳水什麼的,就有可能直接衝一片中高階顯卡回來啦!:)

沒有留言: